數位專題|農地違章工廠策展分享

Cynthia W.
7 min readNov 30, 2017

--

數位敘事怎麼做?

一切都是從亂想開始的

一開始知道有這個調查報導題目就很清楚,這麼重要的公共議題,一定會做數位專題,出發點就是想讓更多人知道,想用更貼近這個世代讀者的習慣去做內容。但要做成什麼樣?想要的效果?都還未討論。

例如,想要做一個滿滿的地圖,標上所有違章工廠的位置,然後再開放給全台民眾標記,一起來抓農地上的違章工廠,變成一個與讀者互動的專題,這是一個可能性。

互動地圖也可以做得很可愛。by日本經濟新聞

又例如,把很複雜的農地工廠就地合法議題做成懶人包,把難懂的土地釋放歷史轉化成解釋性圖卡,這也是一個可能。

懶人包圖卡讓插圖變成主角。by釜山市政府

一開始亂丟的想法,接下來會慢慢加東西進去,像是地圖結合文字、插圖結合數據,加上看到其他人厲害的作品,會有更多東西加來加去。

團隊成員、組織流程

最有趣的是過程

這個題目的開始是記者,記者拿著我們看不懂的資料說,他們要做一個全台農地上的世界第一的故事。所謂的「世界第一」,不是台灣之光那種路線的故事,是指台灣世界級競爭力的企業,卻長在農地上。

有點諷刺,但「農地上的世界第一」,短短的一句話給我們很好的切入點。於是找來設計和工程一起討論,大家互丟覺得這個題目可能可以長什麼樣。一開始都是非常粗略的,因為我們還沒有完整的內容,所以反而可以沒有包袱的想。

和設計、工程以及數位主管在會議室的白板畫下我們想像的專題頁架構草圖。

此時資料分析也正在進行中,記者和編輯、工讀生一共4個人,一起清整原始資料。 我們和智庫驅動公司的「D4SG 資料英雄計劃」合作,鎖定經濟部公告正在進行合法化申請的186個特定區、共3000多筆農地的地號,透過內政部平台將地號轉換為地理資訊,再將地理資訊轉換為衛星資料與照片,比照政府公告、商業登記資料,違章工廠的位置。

從原始資料(地號)開始一步步比對地理資訊、試圖徒手查找出違章工廠,充分體會什麼叫做數位「手工」業…..

這過程相當漫長,找出來也拼湊不了百家,卻已經耗盡了大半力氣。不過常常有趣的事情就發生在看似平凡的查找工作中。記者帶著我們一起找出的工廠地點,一個個下去全台各地看,有了驚人的發現:世界知名的輪胎、自行車變速器、車燈、水龍頭、工具機刀具等營業額上億的大型工廠都名列其中。

他們並非資本有限、難以負擔遷建成本的中小企業,卻持續以非法的狀態存在農地上。從數據到發現故事,我們心中浮現更多疑問:這些違法工廠是如何形成的?我們的國土規劃和糧食政策究竟是怎麼回事(以及產業發展和環境永續該怎麼平衡)?有多少良田,可能面對汙染危機?

數位專輯架構、內容規劃

換位思考、不斷推翻自己的預想

身兼編輯、網站企劃,可能一下子你的對口是記者,一下子是後製團隊的人,腦袋要隨時切換思考,可能有時候一件事情可能會重複溝通好多遍。但別在這時候就不耐煩,因為不斷地來回,可能創意就從中產生。

前面提到,在整理資料的過程中,我們也一邊在想像專題的架構。但過程中因為記者的發現,讓整個專輯架構有不同的翻轉。例如,在還沒去到農地看之前,我們都覺得解釋什麼是農地工廠很重要,我們的第一個想法是想做一個圖解的卡片式專題,用易懂的插畫吸引讀者了解複雜的農地工廠議題。

圖解農地工廠是怎麼回事,我們把故事初稿先用腳本的方式記錄下來

但直到我們和記者去了一趟台中,我們才驚覺:「現場」才是此次專題最重要的素材。我們看到農田和電鍍廠比鄰,看到違章工廠,就在汙染管制農地旁,然後我們也去到真正的工業區,看到的卻是一片火龍果田和空蕩蕩的停車場。

和記者一起去現場,比對我們找到的資料,數據有了故事才更有感

一頁滾動、多媒體敘事的數位專題架構於是產生。我們想讓讀者快速了解農地上為何長出一座座違章工廠,也更想給讀者親臨現場的感受,於是將調查走訪的新北新莊、台中神岡、彰化頂番婆等地,透過一頁式多媒體圖文影音呈現。

改以空拍影音先行,重新製作故事稿
農地上的世界冠軍,卻是違章工廠專題連結:https://topic.cw.com.tw/2016landfactory/

數據的多重意義

不只是報導的配角

數據是這次專題出發的起點,也是最重要的素材之一。我們將數據單獨再製作出「互動地圖」頁面,試圖呈現的是調查報導追查出來的核心問題──「工廠占用農地,會是良田的浩劫嗎?」

透過點擊觀看全台違章工廠的所在地及公司名稱,以及農地的重金屬汙染資訊,讀者可以比較細部地檢視,違章工廠或汙染有沒有在你家附近?工廠所在位置和汙染有沒有重疊?

互動地圖頁面,使用者可以直接點擊觀看全台違章工廠的所在地及公司名稱,以及農地的重金屬汙染資訊。

互動地圖的製作是靠內外部資料探勘專家合作完成。經濟部一開始僅公告即將合法化的違章工廠所在──約3000多筆地號,透過外部協力工程師開發的API,將所有地號繪製出來。

大大感謝Ronny Wang的地號API,協助我們快速將地號繪製出來

在此專題,數據不但是主角,更是記者突破採訪的依據。有的違章工廠老闆一開始不願接受採訪,直到記者再拿數據詢問,對方才願意開口承認他們是違章。而就在我們地號與工廠找尋近乎完成時,記者再詢問經濟部,也終取得違章工廠名單。

數據的另一意義,是報導成為一個跨團隊、組織的協作過程。這次專題部蛋和外部工程師合作,我們也主動聯繫環保團體──環境資訊中心,取得農地汙染地圖圖資,也因此在後續議題擴散可以更加順暢、將打擊面擴大。

每一次專題製作都有一些意外的收穫,例如以數據為主角,又例如我們跟著前線記者去了現場,又例如,我們當初從沒想過要以影音開場,甚至後期在技術上也花了不少時間(影音自動播放的功能在不同裝置、系統的手機面臨不少限制,有的手機不支援,有的會播影音,但字卡跑不出來……)。

還記得幾年前上過紐約時報資深圖表編輯Archie老師的工作坊,他說了以下這段話,到現在仍覺得非常適用:

Rules for visual storytelling: When deciding whether to make something interactive, remember that getting it to work on all platforms is expensive. (Archie Tse, Nytimes)

如何和讀者互動?數位敘事究竟可以帶給紙本以外的什麼新體驗?這些問題每一次在進行數位策展的時候都會浮現在腦海,而解答似乎還有待更多試錯和經驗去發現。不過有一個心得是,不管在專題製作面臨哪些困難,最後都回到「你想說什麼故事?」這個核心問題。

--

--

Cynthia W.

Therapist. Yoga and mindfulness. #mentalheath #therapy #yoga #life #心理諮商 #瑜珈 #自我覺察 #療癒 #生活 scynthree@gmail.com